BOB半岛忽略“头”等大事 发生事故易受伤今年央视3·15晚会上,部分电动自行车头盔的质量之差令人触目惊心,其实,工信部在去年年底就制定发布了《摩托车、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》国家标准(GB811-2022),首次把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类型和技术要求纳入标准。该标准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。
记者从南京交管部门了解到,在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中,确实有人因佩戴劣质头盔没起作用受了伤;还有人戴着自行车骑行盔、甚至工地头盔骑电动自行车,一旦发生交通事故,此类头盔不仅无法很好地保护头部,还有可能“保护”变“伤害”。
央视3·15晚会曝光,一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率,使用回收料等劣质材料来制作电动自行车头盔,发生撞击后,这些头盔很可能变成戴在头上的“刀片”。
广东中山曾发生一起车辆剐蹭事故,虽然碰撞并不激烈,但头盔塑料外壳解体,破裂的头盔碎片扎伤了骑车人的眼睛。
记者采访了解到,虽然南京没有发生过类似头盔变“凶器”的事故,但劣质头盔没能护住骑车人的事故并不少见。三大队一位民警告诉记者,他曾处理过一起交通事故。当时,一名电动自行车骑车人行至龙蟠南路附近时,与一辆正在右转的轿车发生碰撞,骑车人当场摔倒在地。民警在现场看到,骑车人的头盔已破裂,整个头盔只有薄薄一层塑料,没有任何缓冲层。经医院检查,骑车人有轻微脑震荡。
“双方车速都不快,所以骑车人伤情不算严重,但如果他戴的是有缓冲层、符合标准的头盔,就可以在头部着地时起到缓冲作用,帮助减轻伤害。”该民警说。
还有电动自行车骑车人戴着工地头盔、自行车骑行盔上路。就在今年2月15日,张某驾驶小轿车行驶至栖霞区文澜路文苑路路口时,与龚某骑行的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,龚某当场被撞飞出去。经检查,龚某颅脑损伤,需进行开颅手术,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。
七大队事故民警调查发现,事发时,龚某虽然戴着头盔,但他使用的是工地安全头盔。该民警告诉记者,工地安全头盔主要预防高空坠物,所以头顶部位的承压力比较强,而在交通事故中,伤者主要是后脑勺或头两侧部位着地,工地安全头盔的保护作用相当有限。
一名长期在一线执勤的告诉记者,除了不戴头盔和佩戴劣质头盔外BOB半岛,还有部分骑车人为图方便,不按规定把头盔戴好,仅仅拿头盔当应付检查的“摆设”。
今年2月中旬的一天,三大队接到报警,秦淮区晨光路发生一起小汽车与电动自行车相撞的事故。民警到达现场看到,市民吕某正躺在地上昏迷不醒,后脑勺在流血。就在不远处,地上有顶白色头盔,捡起来一看,这顶头盔缺少可以系紧的安全搭扣。
民警调取了事发现场的公共视频,在撞击发生的一瞬间,吕某“放”在头上的头盔竟然先飞了出去,随后,吕某的头部重重砸在冰冷坚硬的地面上。
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。3月16日15时43分BOB半岛,雨花台区龙藏大道天保路路口,丁某骑行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通过路口时,与一辆正常通行的小轿车发生碰撞。因没有系上头盔卡扣,丁某被撞击后头盔先掉落下来,然后他的头部重重摔在地上,受伤严重。八大队事故民警调查后认定,丁某违反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,负事故主要责任;机动车驾驶员通过路口时疏于观察未保持安全车速,负次要责任。
“我们常在路面上看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头盔,有的像个电饭煲,还有的像烧水壶,但这种异形头盔很可能会影响头盔的安全性能,不建议使用。”一位说。
记者在淘宝上搜了一下,电饭煲头盔、煤气罐头盔、烧水壶头盔……各种造型各异的头盔让开眼界,价格从七八十至三四百元不等,每家店的月销量都不错,少则几十,多则数百。
该告诉记者,在《摩托车、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》(GB811-2022)里,有一个测试项目叫“头盔表面摩擦和凸起结构剪切测试”,当骑乘者佩戴头盔发生事故摔倒时,在惯性作用下,身体或头部可能会在地上滑行一段距离,此时头盔表面形状复杂会增加佩戴者颈部受伤的几率。“比如,头盔的表面结构被地上其他物体卡住,阻止佩戴者继续滑动,这会给颈部造成很大压力,给佩戴者带来二次伤害。”他说。
如何正确选择头盔?建议,首先,查看头盔有没有可以吸收碰撞能量的缓冲层,尽量选择缓冲层密度高、尺寸厚的头盔;其次,检查织带插扣系统,织带密度高会更牢靠;第三,试着佩戴头盔,头盔要与头部贴合,佩戴舒适,如果配有护目镜,选择护目镜透光性能更好的透明镜片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经过一次较大幅度的跌落撞击后,骑车人应更换新的头盔BOB半岛。“头盔在发生事故、经历跌落撞击之后,尽管外壳没有明显破损,但内部缓冲层可能发生了肉眼不可见的变化,比如缓冲层破裂或撞击部位的缓冲层变薄等,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头盔的保护性能。”